

菠萝研究中心
一、团队概况
团队以热带水果菠萝为研究对象,围绕菠萝产业科技需求,以提高菠萝果实品质、稳定菠萝产量为目的,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6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菠萝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
收集境内外菠萝种质资源进行保存;研究菠萝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状的表型高通量精准鉴定技术,筛选优异种质;开发分子标记,鉴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联合多组学发挖调控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为科研提供优异种质和优异基因资源。
2.菠萝选育种研究
菠萝高效育种技术研究。通过构建遗传群体,开发分子标记定位重要性状的基因位点或QTL,结合常规育种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通过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等开展定向育种;选育优质新品种。
3.菠萝栽培技术研究
菠萝成花机制研究与产期调节技术研发;果实品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抗水心病机理研究及植物与环境互作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和标准化推广应用。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111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4篇,影响因子3.0以上10篇,5.0以上5篇;授权专利36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1个;研发新技术3项。
芒果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芒果为研究对象,围绕芒果种质资源精准挖掘与新品种选育、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机制与轻简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等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立足于解决芒果产业发展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与技术需求,长期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团队现有在职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5人,硕士3人,本科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与创新利用。收集保存国内外芒果种质资源320余份,对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描述、评价与鉴定,为芒果种质资源的起源、分类、品种鉴别、优(特)异种质筛选及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实生选种、杂交育种等多种手段开展芒果育种研究,选育优质高产抗逆芒果新品种,先后选育出红芒6号、凯特、热农1号、攀育2号芒果新品种。构建“金煌×爱文”、“金煌×热农1号”芒果杂交后代群体,建立了高效的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开发SSR分子标记,用于杂交后交杂种真实性鉴定。授权热农3号、热农29号等热农系列芒果新品种权,为推动我国芒果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芒果成花调控技术研究:针对芒果成花机制不明晰、主产区绿色成花调控试剂及技术缺乏的问题,通过细胞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及GWAS等多组学手段,鉴定到与芒果成花关键基因及SNPs,揭示了芒果成花作用机制,研发了绿色成花调控新型试剂及其配套应用技术,形成了“易花1号”中试产品,并在我国早中熟产区应用与示范,突破了我国早中熟产区绿色成花调控技术缺乏的瓶颈。
3.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解析晚熟芒果果肉溃败形成的生理分子机制,研发果肉溃败病综合防控技术;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产区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研发山地芒果养分高效利用的产品和轻简生产技术。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团队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承担各类项目43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2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1篇,5.0以上2篇;授权专利7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开发新产品1个。
香蕉杂交育种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香蕉为研究对象,围绕香蕉杂交育种及杂交亲和性机制研究,开展香蕉优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与示范;建设香蕉安全优质试验示范基地。团队现有在职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3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香蕉种质资源抗枯萎病鉴定评价
收集保存特色香蕉资源,并对香蕉种质资源展开抗枯萎病性及农艺性状鉴定评价。
2.香蕉抗枯萎病资源创制
(1)核心亲本组合筛选,杂交育种关键技术优化。
(2)真假杂种鉴定和杂交后代抗病性鉴定。利用SSR等分子标记进行真假杂种鉴定。
(3)香蕉抗枯萎病新品种选育。
3.香蕉杂交亲和性机制解析
(1)受精前杂交不亲和机理解析。
(2)受精后杂交不亲和机理解析。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承担各类项目25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8篇,5.0以上6篇;授权专利6余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个。
荔枝课题组
一、团队简介
针对荔枝产业问题和产区技术需求,对花果发育与果实品质形成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早熟优质荔枝新品种选育,逐步形成一支稳定高效的荔枝研究团队,为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品种支持。现有科研人员4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1人,硕士2人,学士1人。研究方向主要是以荔枝花果发育、果实品质形成生理和分子机制为主线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并开展荔枝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荔枝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优化荔枝花穗和果实发育调控技术及其配套的树体管理技术,研究采前栽培技术对产量、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在根据荔枝养分需求规律和需求量的基础上,优化养分管理技术,研究提高产量,提升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施肥调控技术。优化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农药残留。优化荔枝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技术,建立省力化、机械化管理的栽培模式。开展提高荔枝产量、品质和耐贮性的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了荔枝增产增效。
2.荔枝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开展荔枝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建立荔枝资源圃与育种圃;收集、引进早熟、优质、大果等优异荔枝种质资源。以早熟,优质和易成花等性状为育种目标,多途径开展荔枝种质资源创制。利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标记等技术对杂交群体进行早期鉴定,对杂交群体的熟期和品质等关键性状进行分析,对优异性状的基因开展功能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具有早熟、优质、易成花的优良单株,培育符合早熟荔枝产区需求的优质新品种。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授权专利15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个;研发新技术2项。
龙眼课题组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龙眼为研究对象,聚焦于龙眼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持续和系统地开展龙眼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工作,并通过常规杂交、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等多种途径,不断创制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新种质;同时利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表型组学等技术发掘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的基因资源和遗传规律,为龙眼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丰富、可靠的遗传资源和理论依据。团队现有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2人,硕士3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龙眼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与评价
团队致力于系统收集全球龙眼种质资源,构建多样性丰富的种质资源库/圃。通过精准的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深入开展龙眼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为龙眼育种提供可靠且详实的遗传基础数据。
2.龙眼新种质的创制及筛选
通过实生选种、芽变选种、种属间杂交育种和倍性育种等途径创制龙眼新种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优株的筛选进程。对优株进行系统性评价,并开展DUS测试,确保新种质的独特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以期为龙眼育种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3.龙眼种质资源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利用比较基因组学、表型组学、转录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龙眼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解析果实大小、果皮颜色等果实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探寻性状形成的遗传规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遗传分析系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龙眼高效育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4.龙眼种质资源共享
建立完善的龙眼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与开放。并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建立标准化的实现流程,为全球龙眼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访问服务。以期促进龙眼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加速龙眼产业科技创新。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承担各类项目36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发表论文42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7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8篇;授权专利22余件。
澳洲坚果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澳洲坚果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匮乏、适宜我国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不足、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澳洲坚果种质特异资源收集保存与精准鉴定、早结实丰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标准化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5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澳洲坚果高产优质资源鉴定及遗传解析
利用基因组学和重测序等方法,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及验证,解析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发与重要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系统挖掘和鉴定澳洲坚果高产优质种质资源,构建高产优质杂交后代群体,创制优异新种质。
2.澳洲坚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
针对适宜我国澳洲坚果种植区的高产优质品种缺乏,平均单产远低于原产地的现状,综合运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和传统杂交育种等技术,选育早结实、高产、优质的澳洲坚果新品种。
3.澳洲坚果轻简省力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
开展澳洲坚果果园土壤培肥和水肥按需供应技术、山地果园高光效树体轻简化管理技术研发,构建澳洲坚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6篇,影响因子3.0以上2篇,5.0以上1篇;授权发明专利7件;选育新品种6个。
剑麻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剑麻为研究对象,围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新品种培育等内容,开展剑麻重要性状遗传机制解析、剑麻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抗病剑麻品种创制的研究工作。团队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2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剑麻重要性状遗传机制解析
构建杂交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技术,构建遗传图谱,对剑麻纤维产量和抗病等重要性状进行QTL,挖掘剑麻纤维产量和抗病等相关的基因,揭示高纤维率、抗紫色卷叶病遗传机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为剑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2.剑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QTL等数据,开发与QTL位点高度连锁的SSR、SNP和InDel等分子标记;建立和完善剑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合基因挖掘和基因功能解释等结果,构建剑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为剑麻新品种创制提供分子标记和转化技术体系。
3.高产抗紫色卷叶病剑麻品种创制
采用转基因、有性杂交、远缘杂交等技术方法,结合开发的分子标记、明确功能的基因等结果,创制具有高纤维率的抗病剑麻新品种。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品种资源。
4.剑麻品种收集、鉴定、评价
通过国际合作、政府间合作等项目,广泛收集龙舌兰亚科的剑麻物种。对收集物种的纤维含量、抗病性、可育性、次生代谢物等方面进行鉴定、评价,为剑麻新品种创制、综合利用等提供物种资源。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团队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承担各类项目18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1或E1收录4篇,影响因子3.0以上1篇,5.0以上2篇;授权专利9余件;培育剑麻新品种1个;发布行业标准3个。
南亚热带粮食作物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马铃薯等热区特色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热区特色粮食作物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效”转变的要求,构建杂交群体及创制新种质,建立高效定向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为热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品种支撑。团队现有在职人员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博士3人,硕士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国热区马铃薯等特色粮食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缺乏的问题,开展重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的鉴定评价,构建杂交群体及创制新种质,筛选出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
2.马铃薯抗青枯病机理解析
以高抗青枯病马铃薯品种“华薯12号”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大量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受到青枯病菌感染后显著差异表达。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分子特性,包括它们的序列特征、结构域组成以及与其它已知抗病基因的相似性等,揭示它们在抗病过程中的潜在功能。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进行注释和分类,预测其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代谢途径。此外,利用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等实验手段,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在抗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3.利用多组学的关联分析马铃薯抗逆应答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功能研究
探讨马铃薯在逆境条件下是如何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侧重于挖掘马铃薯对高温、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中的关键基因,阐明分子调控作用机理及其功能,并解析了马铃薯MAPK信号转导途径及其下游调控因子在响应高温,盐和干旱中的分子调控机制。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项;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5篇,影响因子3.0以上5篇,5.0以上2篇;参与登记马铃薯新品种1个。
旱作种业与节水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甘蔗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粤西-桂南”甘蔗主产区季节性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的甘蔗品种单一化、缺乏宜机化甘蔗品种等问题,开展甘蔗绿色宜机新品种选育与评价鉴定,蔗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甘蔗生长发育模型构建,以及蔗叶还田、滤泥还田、蔗田间作等三个定位试验的研究工作。团队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3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甘蔗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国甘蔗区域性品种单一、熟期布局不合理、缺乏宜机化甘蔗品种的现状,以培育高产、高糖、抗逆、宜机甘蔗新品种为目标,在收集评价甘蔗种质资源、优化五圃制育种程序基础上,通过甘蔗野生血缘的高倍后代和商业品种等进行杂交和创新性利用,培育具有突破性的高产、高糖、抗逆并且具有抗倒伏、耐除草剂、易脱叶和强宿根等性状的新品种;开展新品种关键性状的生理生化和遗传机理研究,以确保良种良法配套;完善我国甘蔗品种多系布局,填补宜机化甘蔗品种的空缺。
2.蔗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针对“粤西-桂南”植蔗区丘陵旱地季节性干旱、水土流失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进行蔗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定位试验,开展“水-土-作物”关系及最优调控机制研究。通过波文比气象站、大型测坑组与通量塔长期监测蔗田小气候,定期获取甘蔗生长发育与生理生态数据,建立甘蔗重要性状对光、温、水的响应模型,研究甘蔗水碳高效利用机制,解析耐旱与非耐旱甘蔗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差异应对策略;设置蔗叶与尾稍粉碎还田、焚烧还田、打捆离田长期定位试验,综合评价甘蔗种植废弃物不同利用方式的环境效应;就近采用糖厂滤泥(碱性有机物料)就地堆肥还田,摸清最佳滤泥还田量,并研究其实现土壤提质、扩容、改酸、增产的机理;利用宜机化宽行植蔗的空窗期,探索甘蔗/花生间作模式,促进增产增收与耕地质量提升的协同增效。为甘蔗生产的绿色增效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5篇,5.0以上0篇;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个;研发新技术1项。
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重点聚焦农业工程设施领域,以先进适用和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南亚热带作物配套设施体系不健全、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相对滞后、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低等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研发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农业生产作业模式,旨在为热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资源配置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团队现有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2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菠萝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应用
为了应对菠萝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度高、成本昂贵等问题,团队融合工程技术与仿生学原理,紧密结合农机与农艺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研发出2ZBL-90双行菠萝种植机、4BQ-2A型差速折茎式菠萝联合采收机和4BL-100A型菠萝采收机等菠萝生产农机装备。这些装备的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菠萝种植与采收的机械化水平,有效降低了菠萝生产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实现了超过40%的人工成本节省。为农业现代化和菠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并增加其收入。
2.丘陵山地小型农机装备优化设计
针对热带特色水果规模化生产中所面临的机械化作业装备适用性不足、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低下以及作业精确度受限制约丘陵山地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的关键问题。团队开展高通过性自走式底盘及控制技术研究,以及复杂场景下搭载执行系统后实现定量播种、精量施肥、高效收获配套技术,研发枝条粉碎、树形修整、田间转运等智能轻简化丘陵山地配套农机装备,推动丘陵山地农业的全程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3.循环农业配套装置实践探索
针对热区农业的发展需求,团队依托现代工业技术和农业信息智能技术,通过深度技术集成,成功构建了一个涵盖复合种养设施与装备、果园立体种养设施与装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与装备在内的综合性热区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了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种养殖业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推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承担各类项目28余项;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2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1篇,5.0以上2篇;授权专利40余件;研发新技术3项开发新产品8个,出版专著5部。
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室
一、团队简介
以番荔枝、油梨、番石榴等优稀特色果树为研究对象,围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等开展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及编目工作;负责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湛江)、广东省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平台的管理工作;同时开展优稀特色热带果树群体构建、新品种选育及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机制解析等研究。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4人,硕士4人。
二、 主要研究方向
1.优稀特色果树的安全保存及编目
对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湛江)保存的优稀特色果树开展引种与安全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系统开展热带优稀果树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编目等工作,创建全面系统的优稀特色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体系。
2.优稀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开展圃内保存种质资源(番荔枝、油梨、番石榴等)的表型及基因型鉴定评价,构建核心种质库,开发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筛选出适合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抗逆、优质、稳产等品种资源。创建杂交育种群体,开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选育优质新种质及新品种。
3.优稀特色果树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解析
针对番荔枝、番石榴、黄皮等优异种质资源果实优异性状遗传基础不清晰等问题,通过种质资源自然群体精准鉴定、杂交群体后代遗传基础分析,并结合转录组、蛋白组、重测序等手段,解析番荔枝果实裂果、果型端正、自花结实,番石榴、黄皮种子数量、果实硬度、糖酸代谢等的遗传基础,挖掘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突破育种亲本遗传背景不清晰的瓶颈。
4.优稀特色果树果实品质调控机制解析。
针对番荔枝、油梨等热带果树采后贮藏期短,品质易裂变,低温生理失调等问题,开展内部因子和外因因素调控果实品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分子网络研究,阐明热带水果品质形成与维持、成熟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及调控机制,为热带水果耐贮新品种的培育和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基础。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承担各类项目29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1篇,影响因子3.0以上6篇,5.0以上3篇;授权专利6件。
热带园艺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菠萝、芒果、火龙果、番木瓜等热带水果为研究对象,围绕热带水果采后贮藏品质提升技术及分子调控机制、果实主要病害发生机制与防控技术、新型果实保鲜剂的研发与应用、果实鲜切与初加工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团队现有在职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农艺师1人,博士4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热带水果采后贮藏品质及商品性提升技术
研究采前保鲜剂处理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及采后病害的影响,研发出有效的采前处理技术。研究菠萝和芒果采收成熟度控制,采后热处理、涂膜处理等采后商品性提升技术。
2.热带水果采后病害发生及调控机制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手段,明确抗氧化防御系统及膜脂物质在低温延缓菠萝黑心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明热处理减轻菠萝黑心病的分子机制,探明热处理复合涂膜处理提升芒果采后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3.新型水果保鲜剂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不同的诱抗剂及食品添加剂复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菠萝、芒果和火龙果的采后保鲜效果,开发出新型绿色水果保鲜剂并推广应用。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19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5篇,5.0以上8篇;授权专利25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7个;制定标准2项,编写著作2部。
植物营养研究室
一、团队概况
主要从事热带及南亚热带作物营养与施肥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南亚热带作物-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的长期监测、果园土壤质量演变与提升、热带作物生长发育与营养需求规律;平衡施肥技术与肥料配方研发;作物营养与果实品质调控技术;固碳增效及土壤健康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室现有在职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5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水肥的高效利用
摸清主要热带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创建我国热带主要作物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实现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热带作物平衡施肥技术
不同施肥量、优化施肥、腐殖质及钙镁磷肥对菠萝生长、产量和节肥效应研究,实现菠萝节肥增产新突破。
3.土壤培肥改良与土壤健康
对热区土壤培肥改良、碳氮磷养分循环、温室气体减排等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养分协同增效与减排固碳技术模式,促进热区作物-土壤绿色生态健康发展。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集成菠萝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参与土壤培肥与改良工作,荣获农业农村部优秀创新团队奖;参与热带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与应用研究,荣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菠萝水肥一体化技术》著作1部,参编《水溶性肥料生产与施用》等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4件。
休闲农业研究室
一、团队简介
团队致力于服务热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主要开展休闲农业政策及特色产业规划研究,热带果树绿色高效栽培实用技术研发,澳洲坚果、油梨等热带特色油脂和蛋白资源高效利用,芒果、菠萝等南亚热带特色果蔬多元化、功能化和高值化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2人,硕士8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休闲农业政策及特色产业规划研究
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需求,利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发展的学科发展及位居粤琼两地改革开发前沿的区位优势,以休闲农业和特色产业为对象,开展休闲农业规划模式设计及模拟、资源发掘、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健康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及低碳高效生产、特色产业规划等技术研究,突破休闲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千篇一律、经济效益低下的瓶颈,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跨界整合、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及特色产业设计创新中心,助力粤琼两地及国家休闲农业规划及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2.热带果树绿色高效栽培实用技术研发
针对热带果树栽培过程中易发根腐病、死苗烂根等根系问题,研发相对应措施,保障作物根系健康;另外针对果实品质不佳、转色差、糖度低等问题,研发解决方案,不断提高热带果树果实品质。
3.热带特色植物油脂和蛋白资源高效利用
系统解析澳洲坚果油等热带特色植物油脂的组成特性,筛选标志性营养成分,构建营养品质基础数据库;充分挖掘油脂的生物功效,阐明作用机制;开展油脂精准鉴伪技术和适度加工工艺研究,研发高品质澳洲坚果油等热带特色植物油脂。开展植物蛋白增溶改性技术研究,开发溶解度高、起泡性好、乳化性强的新型植物蛋白粉;创制营养健康型的植物蛋白乳、颗粒植物蛋白、3D打印植物蛋白肉等系列新产品。
4.芒果、菠萝等南亚热带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针对芒果、菠萝等南亚热带果蔬的加工基础数据缺乏、加工过程中风味损失大、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难题,开展功能组分基础数据收集和解析,研究超高压处理、果汁乳酸菌发酵、果醋多菌种协同变温发酵、果酒低温发酵等非热加工技术和发酵加工技术,开展膳食纤维、果胶绿色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多元化产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承担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1或E1收录3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20篇,5.0以上17篇;授权专利60余件;主编著作5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5项;研发澳洲坚果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澳洲坚果综合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创制果汁、果酱等食品及日化产品5类20余种。
生物质功能新材料团队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农用生物质功能新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热带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战略需求,开展热带水果贮运保鲜新材料、农用生物质功能膜材料和农业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团队现有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热带水果贮运保鲜新材料研究
针对传统化学保鲜剂与贮运保鲜材料毒性大、功能单一的问题,开展天然高分子涂膜保鲜材料、多功能贮运保鲜包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新型绿色高效多功能涂膜保鲜剂,并研究其在热带水果贮运保鲜中的应用效果,为热带水果贮运保鲜提供科技支撑。
2.农用生物质功能膜材料研究
开展生物质可降解高分子缓控释功能膜材料改性与制备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负载肥料、杀菌剂等,开发缓控释功能型农业投入品,并研究其在热带作物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传统农业投入品的功效,降低其用量。
3.农业纳米材料研究
针对化学肥料、农药、保鲜剂等传统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用量大和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展农业纳米技术与农业投入品纳米载体材料研究,开发绿色高效纳米肥料、纳米农药和纳米保鲜剂,构建农业纳米技术体系,通过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提高传统农业投入品的功效和利用率,降低用量。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8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56篇,5.0以上40篇;授权专利60余件;研发新技术5项,开发新产品5个。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课题组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热带作物秸秆、果园生产废弃物、养殖废弃物等为研究对象,围绕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创新开展工艺技术研究、装备设计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等工作。团队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编外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展热带作物秸秆高效降解功能菌群构建及稳定化,研发基于微生物强化的热带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技术,解析发酵机理、优化发酵工艺,提升发酵技术,创制微生物菌剂、有机肥料、园艺基质等新产品。
2.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装备研发。围绕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秸秆捡拾打捆、粉碎搅拌、干法厌氧发酵、高温好氧发酵、有机肥精准施肥等配套装备研发,设计开发发酵核心参数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发酵过程动态调控,创制秸秆资源收集、预处理、发酵转化、终端产品利用及智能化调控新装备和新系统。
3.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热带农业废弃物原料收集、预处理、发酵转化、废气处理、产品开发、智能监控等技术与装备,建立标准化示范点,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建设以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新型技术模式和循环经济示范体系。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课题组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授权专利23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获软件著作权3件,出版著作2部,制定技术规程4项,企业标准2项,成果登记3项,研发新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4个。
菠萝研究中心
一、团队概况
团队以热带水果菠萝为研究对象,围绕菠萝产业科技需求,以提高菠萝果实品质、稳定菠萝产量为目的,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6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菠萝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
收集境内外菠萝种质资源进行保存;研究菠萝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状的表型高通量精准鉴定技术,筛选优异种质;开发分子标记,鉴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联合多组学发挖调控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为科研提供优异种质和优异基因资源。
2.菠萝选育种研究
菠萝高效育种技术研究。通过构建遗传群体,开发分子标记定位重要性状的基因位点或QTL,结合常规育种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通过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等开展定向育种;选育优质新品种。
3.菠萝栽培技术研究
菠萝成花机制研究与产期调节技术研发;果实品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抗水心病机理研究及植物与环境互作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和标准化推广应用。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111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4篇,影响因子3.0以上10篇,5.0以上5篇;授权专利36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1个;研发新技术3项。
芒果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芒果为研究对象,围绕芒果种质资源精准挖掘与新品种选育、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机制与轻简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等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立足于解决芒果产业发展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与技术需求,长期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团队现有在职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5人,硕士3人,本科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与创新利用。收集保存国内外芒果种质资源320余份,对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描述、评价与鉴定,为芒果种质资源的起源、分类、品种鉴别、优(特)异种质筛选及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实生选种、杂交育种等多种手段开展芒果育种研究,选育优质高产抗逆芒果新品种,先后选育出红芒6号、凯特、热农1号、攀育2号芒果新品种。构建“金煌×爱文”、“金煌×热农1号”芒果杂交后代群体,建立了高效的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开发SSR分子标记,用于杂交后交杂种真实性鉴定。授权热农3号、热农29号等热农系列芒果新品种权,为推动我国芒果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芒果成花调控技术研究:针对芒果成花机制不明晰、主产区绿色成花调控试剂及技术缺乏的问题,通过细胞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及GWAS等多组学手段,鉴定到与芒果成花关键基因及SNPs,揭示了芒果成花作用机制,研发了绿色成花调控新型试剂及其配套应用技术,形成了“易花1号”中试产品,并在我国早中熟产区应用与示范,突破了我国早中熟产区绿色成花调控技术缺乏的瓶颈。
3.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解析晚熟芒果果肉溃败形成的生理分子机制,研发果肉溃败病综合防控技术;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产区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研发山地芒果养分高效利用的产品和轻简生产技术。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团队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承担各类项目43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2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1篇,5.0以上2篇;授权专利7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开发新产品1个。
香蕉杂交育种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香蕉为研究对象,围绕香蕉杂交育种及杂交亲和性机制研究,开展香蕉优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与示范;建设香蕉安全优质试验示范基地。团队现有在职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3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香蕉种质资源抗枯萎病鉴定评价
收集保存特色香蕉资源,并对香蕉种质资源展开抗枯萎病性及农艺性状鉴定评价。
2.香蕉抗枯萎病资源创制
(1)核心亲本组合筛选,杂交育种关键技术优化。
(2)真假杂种鉴定和杂交后代抗病性鉴定。利用SSR等分子标记进行真假杂种鉴定。
(3)香蕉抗枯萎病新品种选育。
3.香蕉杂交亲和性机制解析
(1)受精前杂交不亲和机理解析。
(2)受精后杂交不亲和机理解析。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承担各类项目25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8篇,5.0以上6篇;授权专利6余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个。
荔枝课题组
一、团队简介
针对荔枝产业问题和产区技术需求,对花果发育与果实品质形成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早熟优质荔枝新品种选育,逐步形成一支稳定高效的荔枝研究团队,为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品种支持。现有科研人员4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1人,硕士2人,学士1人。研究方向主要是以荔枝花果发育、果实品质形成生理和分子机制为主线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并开展荔枝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荔枝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优化荔枝花穗和果实发育调控技术及其配套的树体管理技术,研究采前栽培技术对产量、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在根据荔枝养分需求规律和需求量的基础上,优化养分管理技术,研究提高产量,提升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施肥调控技术。优化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农药残留。优化荔枝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技术,建立省力化、机械化管理的栽培模式。开展提高荔枝产量、品质和耐贮性的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了荔枝增产增效。
2.荔枝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开展荔枝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建立荔枝资源圃与育种圃;收集、引进早熟、优质、大果等优异荔枝种质资源。以早熟,优质和易成花等性状为育种目标,多途径开展荔枝种质资源创制。利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标记等技术对杂交群体进行早期鉴定,对杂交群体的熟期和品质等关键性状进行分析,对优异性状的基因开展功能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具有早熟、优质、易成花的优良单株,培育符合早熟荔枝产区需求的优质新品种。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授权专利15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个;研发新技术2项。
龙眼课题组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龙眼为研究对象,聚焦于龙眼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持续和系统地开展龙眼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工作,并通过常规杂交、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等多种途径,不断创制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新种质;同时利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表型组学等技术发掘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的基因资源和遗传规律,为龙眼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丰富、可靠的遗传资源和理论依据。团队现有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2人,硕士3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龙眼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与评价
团队致力于系统收集全球龙眼种质资源,构建多样性丰富的种质资源库/圃。通过精准的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深入开展龙眼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为龙眼育种提供可靠且详实的遗传基础数据。
2.龙眼新种质的创制及筛选
通过实生选种、芽变选种、种属间杂交育种和倍性育种等途径创制龙眼新种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优株的筛选进程。对优株进行系统性评价,并开展DUS测试,确保新种质的独特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以期为龙眼育种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3.龙眼种质资源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利用比较基因组学、表型组学、转录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龙眼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解析果实大小、果皮颜色等果实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探寻性状形成的遗传规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遗传分析系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龙眼高效育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4.龙眼种质资源共享
建立完善的龙眼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与开放。并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建立标准化的实现流程,为全球龙眼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访问服务。以期促进龙眼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加速龙眼产业科技创新。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承担各类项目36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发表论文42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7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8篇;授权专利22余件。
澳洲坚果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澳洲坚果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匮乏、适宜我国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不足、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澳洲坚果种质特异资源收集保存与精准鉴定、早结实丰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标准化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5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澳洲坚果高产优质资源鉴定及遗传解析
利用基因组学和重测序等方法,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及验证,解析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发与重要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系统挖掘和鉴定澳洲坚果高产优质种质资源,构建高产优质杂交后代群体,创制优异新种质。
2.澳洲坚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
针对适宜我国澳洲坚果种植区的高产优质品种缺乏,平均单产远低于原产地的现状,综合运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和传统杂交育种等技术,选育早结实、高产、优质的澳洲坚果新品种。
3.澳洲坚果轻简省力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
开展澳洲坚果果园土壤培肥和水肥按需供应技术、山地果园高光效树体轻简化管理技术研发,构建澳洲坚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6篇,影响因子3.0以上2篇,5.0以上1篇;授权发明专利7件;选育新品种6个。
剑麻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剑麻为研究对象,围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新品种培育等内容,开展剑麻重要性状遗传机制解析、剑麻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抗病剑麻品种创制的研究工作。团队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2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剑麻重要性状遗传机制解析
构建杂交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技术,构建遗传图谱,对剑麻纤维产量和抗病等重要性状进行QTL,挖掘剑麻纤维产量和抗病等相关的基因,揭示高纤维率、抗紫色卷叶病遗传机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为剑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2.剑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QTL等数据,开发与QTL位点高度连锁的SSR、SNP和InDel等分子标记;建立和完善剑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合基因挖掘和基因功能解释等结果,构建剑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为剑麻新品种创制提供分子标记和转化技术体系。
3.高产抗紫色卷叶病剑麻品种创制
采用转基因、有性杂交、远缘杂交等技术方法,结合开发的分子标记、明确功能的基因等结果,创制具有高纤维率的抗病剑麻新品种。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品种资源。
4.剑麻品种收集、鉴定、评价
通过国际合作、政府间合作等项目,广泛收集龙舌兰亚科的剑麻物种。对收集物种的纤维含量、抗病性、可育性、次生代谢物等方面进行鉴定、评价,为剑麻新品种创制、综合利用等提供物种资源。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团队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承担各类项目18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1或E1收录4篇,影响因子3.0以上1篇,5.0以上2篇;授权专利9余件;培育剑麻新品种1个;发布行业标准3个。
南亚热带粮食作物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马铃薯等热区特色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热区特色粮食作物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效”转变的要求,构建杂交群体及创制新种质,建立高效定向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为热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品种支撑。团队现有在职人员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博士3人,硕士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国热区马铃薯等特色粮食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缺乏的问题,开展重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的鉴定评价,构建杂交群体及创制新种质,筛选出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
2.马铃薯抗青枯病机理解析
以高抗青枯病马铃薯品种“华薯12号”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大量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受到青枯病菌感染后显著差异表达。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分子特性,包括它们的序列特征、结构域组成以及与其它已知抗病基因的相似性等,揭示它们在抗病过程中的潜在功能。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进行注释和分类,预测其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代谢途径。此外,利用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等实验手段,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在抗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3.利用多组学的关联分析马铃薯抗逆应答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功能研究
探讨马铃薯在逆境条件下是如何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侧重于挖掘马铃薯对高温、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中的关键基因,阐明分子调控作用机理及其功能,并解析了马铃薯MAPK信号转导途径及其下游调控因子在响应高温,盐和干旱中的分子调控机制。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项;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5篇,影响因子3.0以上5篇,5.0以上2篇;参与登记马铃薯新品种1个。
旱作种业与节水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甘蔗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粤西-桂南”甘蔗主产区季节性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的甘蔗品种单一化、缺乏宜机化甘蔗品种等问题,开展甘蔗绿色宜机新品种选育与评价鉴定,蔗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甘蔗生长发育模型构建,以及蔗叶还田、滤泥还田、蔗田间作等三个定位试验的研究工作。团队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3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甘蔗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国甘蔗区域性品种单一、熟期布局不合理、缺乏宜机化甘蔗品种的现状,以培育高产、高糖、抗逆、宜机甘蔗新品种为目标,在收集评价甘蔗种质资源、优化五圃制育种程序基础上,通过甘蔗野生血缘的高倍后代和商业品种等进行杂交和创新性利用,培育具有突破性的高产、高糖、抗逆并且具有抗倒伏、耐除草剂、易脱叶和强宿根等性状的新品种;开展新品种关键性状的生理生化和遗传机理研究,以确保良种良法配套;完善我国甘蔗品种多系布局,填补宜机化甘蔗品种的空缺。
2.蔗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针对“粤西-桂南”植蔗区丘陵旱地季节性干旱、水土流失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进行蔗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定位试验,开展“水-土-作物”关系及最优调控机制研究。通过波文比气象站、大型测坑组与通量塔长期监测蔗田小气候,定期获取甘蔗生长发育与生理生态数据,建立甘蔗重要性状对光、温、水的响应模型,研究甘蔗水碳高效利用机制,解析耐旱与非耐旱甘蔗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差异应对策略;设置蔗叶与尾稍粉碎还田、焚烧还田、打捆离田长期定位试验,综合评价甘蔗种植废弃物不同利用方式的环境效应;就近采用糖厂滤泥(碱性有机物料)就地堆肥还田,摸清最佳滤泥还田量,并研究其实现土壤提质、扩容、改酸、增产的机理;利用宜机化宽行植蔗的空窗期,探索甘蔗/花生间作模式,促进增产增收与耕地质量提升的协同增效。为甘蔗生产的绿色增效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5篇,5.0以上0篇;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个;研发新技术1项。
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团队重点聚焦农业工程设施领域,以先进适用和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南亚热带作物配套设施体系不健全、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相对滞后、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低等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研发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农业生产作业模式,旨在为热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资源配置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团队现有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2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菠萝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应用
为了应对菠萝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度高、成本昂贵等问题,团队融合工程技术与仿生学原理,紧密结合农机与农艺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研发出2ZBL-90双行菠萝种植机、4BQ-2A型差速折茎式菠萝联合采收机和4BL-100A型菠萝采收机等菠萝生产农机装备。这些装备的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菠萝种植与采收的机械化水平,有效降低了菠萝生产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实现了超过40%的人工成本节省。为农业现代化和菠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并增加其收入。
2.丘陵山地小型农机装备优化设计
针对热带特色水果规模化生产中所面临的机械化作业装备适用性不足、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低下以及作业精确度受限制约丘陵山地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的关键问题。团队开展高通过性自走式底盘及控制技术研究,以及复杂场景下搭载执行系统后实现定量播种、精量施肥、高效收获配套技术,研发枝条粉碎、树形修整、田间转运等智能轻简化丘陵山地配套农机装备,推动丘陵山地农业的全程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3.循环农业配套装置实践探索
针对热区农业的发展需求,团队依托现代工业技术和农业信息智能技术,通过深度技术集成,成功构建了一个涵盖复合种养设施与装备、果园立体种养设施与装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与装备在内的综合性热区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了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种养殖业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推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承担各类项目28余项;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2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1篇,5.0以上2篇;授权专利40余件;研发新技术3项开发新产品8个,出版专著5部。
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室
一、团队简介
以番荔枝、油梨、番石榴等优稀特色果树为研究对象,围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等开展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及编目工作;负责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湛江)、广东省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平台的管理工作;同时开展优稀特色热带果树群体构建、新品种选育及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机制解析等研究。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4人,硕士4人。
二、 主要研究方向
1.优稀特色果树的安全保存及编目
对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湛江)保存的优稀特色果树开展引种与安全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系统开展热带优稀果树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编目等工作,创建全面系统的优稀特色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体系。
2.优稀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开展圃内保存种质资源(番荔枝、油梨、番石榴等)的表型及基因型鉴定评价,构建核心种质库,开发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筛选出适合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抗逆、优质、稳产等品种资源。创建杂交育种群体,开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选育优质新种质及新品种。
3.优稀特色果树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解析
针对番荔枝、番石榴、黄皮等优异种质资源果实优异性状遗传基础不清晰等问题,通过种质资源自然群体精准鉴定、杂交群体后代遗传基础分析,并结合转录组、蛋白组、重测序等手段,解析番荔枝果实裂果、果型端正、自花结实,番石榴、黄皮种子数量、果实硬度、糖酸代谢等的遗传基础,挖掘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突破育种亲本遗传背景不清晰的瓶颈。
4.优稀特色果树果实品质调控机制解析。
针对番荔枝、油梨等热带果树采后贮藏期短,品质易裂变,低温生理失调等问题,开展内部因子和外因因素调控果实品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分子网络研究,阐明热带水果品质形成与维持、成熟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及调控机制,为热带水果耐贮新品种的培育和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基础。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承担各类项目29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1篇,影响因子3.0以上6篇,5.0以上3篇;授权专利6件。
热带园艺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菠萝、芒果、火龙果、番木瓜等热带水果为研究对象,围绕热带水果采后贮藏品质提升技术及分子调控机制、果实主要病害发生机制与防控技术、新型果实保鲜剂的研发与应用、果实鲜切与初加工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团队现有在职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农艺师1人,博士4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热带水果采后贮藏品质及商品性提升技术
研究采前保鲜剂处理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及采后病害的影响,研发出有效的采前处理技术。研究菠萝和芒果采收成熟度控制,采后热处理、涂膜处理等采后商品性提升技术。
2.热带水果采后病害发生及调控机制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手段,明确抗氧化防御系统及膜脂物质在低温延缓菠萝黑心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明热处理减轻菠萝黑心病的分子机制,探明热处理复合涂膜处理提升芒果采后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3.新型水果保鲜剂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不同的诱抗剂及食品添加剂复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菠萝、芒果和火龙果的采后保鲜效果,开发出新型绿色水果保鲜剂并推广应用。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室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19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5篇,5.0以上8篇;授权专利25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7个;制定标准2项,编写著作2部。
植物营养研究室
一、团队概况
主要从事热带及南亚热带作物营养与施肥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南亚热带作物-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的长期监测、果园土壤质量演变与提升、热带作物生长发育与营养需求规律;平衡施肥技术与肥料配方研发;作物营养与果实品质调控技术;固碳增效及土壤健康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室现有在职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5人,硕士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水肥的高效利用
摸清主要热带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创建我国热带主要作物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实现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热带作物平衡施肥技术
不同施肥量、优化施肥、腐殖质及钙镁磷肥对菠萝生长、产量和节肥效应研究,实现菠萝节肥增产新突破。
3.土壤培肥改良与土壤健康
对热区土壤培肥改良、碳氮磷养分循环、温室气体减排等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养分协同增效与减排固碳技术模式,促进热区作物-土壤绿色生态健康发展。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集成菠萝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参与土壤培肥与改良工作,荣获农业农村部优秀创新团队奖;参与热带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与应用研究,荣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菠萝水肥一体化技术》著作1部,参编《水溶性肥料生产与施用》等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4件。
休闲农业研究室
一、团队简介
团队致力于服务热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主要开展休闲农业政策及特色产业规划研究,热带果树绿色高效栽培实用技术研发,澳洲坚果、油梨等热带特色油脂和蛋白资源高效利用,芒果、菠萝等南亚热带特色果蔬多元化、功能化和高值化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2人,硕士8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休闲农业政策及特色产业规划研究
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需求,利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发展的学科发展及位居粤琼两地改革开发前沿的区位优势,以休闲农业和特色产业为对象,开展休闲农业规划模式设计及模拟、资源发掘、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健康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及低碳高效生产、特色产业规划等技术研究,突破休闲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千篇一律、经济效益低下的瓶颈,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跨界整合、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及特色产业设计创新中心,助力粤琼两地及国家休闲农业规划及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2.热带果树绿色高效栽培实用技术研发
针对热带果树栽培过程中易发根腐病、死苗烂根等根系问题,研发相对应措施,保障作物根系健康;另外针对果实品质不佳、转色差、糖度低等问题,研发解决方案,不断提高热带果树果实品质。
3.热带特色植物油脂和蛋白资源高效利用
系统解析澳洲坚果油等热带特色植物油脂的组成特性,筛选标志性营养成分,构建营养品质基础数据库;充分挖掘油脂的生物功效,阐明作用机制;开展油脂精准鉴伪技术和适度加工工艺研究,研发高品质澳洲坚果油等热带特色植物油脂。开展植物蛋白增溶改性技术研究,开发溶解度高、起泡性好、乳化性强的新型植物蛋白粉;创制营养健康型的植物蛋白乳、颗粒植物蛋白、3D打印植物蛋白肉等系列新产品。
4.芒果、菠萝等南亚热带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针对芒果、菠萝等南亚热带果蔬的加工基础数据缺乏、加工过程中风味损失大、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难题,开展功能组分基础数据收集和解析,研究超高压处理、果汁乳酸菌发酵、果醋多菌种协同变温发酵、果酒低温发酵等非热加工技术和发酵加工技术,开展膳食纤维、果胶绿色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多元化产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承担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1或E1收录3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20篇,5.0以上17篇;授权专利60余件;主编著作5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5项;研发澳洲坚果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澳洲坚果综合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创制果汁、果酱等食品及日化产品5类20余种。
生物质功能新材料团队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农用生物质功能新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热带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战略需求,开展热带水果贮运保鲜新材料、农用生物质功能膜材料和农业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团队现有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4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热带水果贮运保鲜新材料研究
针对传统化学保鲜剂与贮运保鲜材料毒性大、功能单一的问题,开展天然高分子涂膜保鲜材料、多功能贮运保鲜包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新型绿色高效多功能涂膜保鲜剂,并研究其在热带水果贮运保鲜中的应用效果,为热带水果贮运保鲜提供科技支撑。
2.农用生物质功能膜材料研究
开展生物质可降解高分子缓控释功能膜材料改性与制备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负载肥料、杀菌剂等,开发缓控释功能型农业投入品,并研究其在热带作物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传统农业投入品的功效,降低其用量。
3.农业纳米材料研究
针对化学肥料、农药、保鲜剂等传统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用量大和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展农业纳米技术与农业投入品纳米载体材料研究,开发绿色高效纳米肥料、纳米农药和纳米保鲜剂,构建农业纳米技术体系,通过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提高传统农业投入品的功效和利用率,降低用量。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8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56篇,5.0以上40篇;授权专利60余件;研发新技术5项,开发新产品5个。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课题组
一、团队简介
团队以热带作物秸秆、果园生产废弃物、养殖废弃物等为研究对象,围绕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创新开展工艺技术研究、装备设计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等工作。团队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编外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展热带作物秸秆高效降解功能菌群构建及稳定化,研发基于微生物强化的热带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技术,解析发酵机理、优化发酵工艺,提升发酵技术,创制微生物菌剂、有机肥料、园艺基质等新产品。
2.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装备研发。围绕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秸秆捡拾打捆、粉碎搅拌、干法厌氧发酵、高温好氧发酵、有机肥精准施肥等配套装备研发,设计开发发酵核心参数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发酵过程动态调控,创制秸秆资源收集、预处理、发酵转化、终端产品利用及智能化调控新装备和新系统。
3.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热带农业废弃物原料收集、预处理、发酵转化、废气处理、产品开发、智能监控等技术与装备,建立标准化示范点,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建设以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新型技术模式和循环经济示范体系。
三、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课题组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 SC1 或 E1收录10余篇;授权专利23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获软件著作权3件,出版著作2部,制定技术规程4项,企业标准2项,成果登记3项,研发新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