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院区里,春天来得格外早,育种人员忙着移栽刚培育出的种苗,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开足马力,农机蓄势待发准备下田、橡胶树下斑兰叶迎风摇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院区包括“3所1站”,即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南亚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下称“加工所”)、农业机械研究所(下称“农机所”)、湛江实验站 (下称“湛江站”)4家科研单位,长期以来聚焦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
这4家科研单位,既是国家队,又是湛江队。围绕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天然橡胶科技创新、农产品贮运保鲜、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农业机械化等产业链条,“3所1站”持续开展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支撑我国南亚热带区域“菜篮子、糖罐子和果盘子”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力推动湛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匠心耕耘选育新品种29个
走进南亚所,空气变得清新香甜起来,不同的种植基地里飘出不同的香味。除了常见的菠萝、香蕉、芒果、圣女果等水果,这里还培育着不少市面上见不到的水果,如神秘果、蛋黄果。
南亚所占地面积7600多亩,建有“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2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南亚所所长杜丽清介绍,广东省是我国热区的重要区域,雷州半岛3.26万平方公里是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光热资源条件,冬季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南亚所立足湛江,服务全国,不断丰富热带种质资源多样性,夯实种业发展基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热带种业,雷州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南亚所在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共选育橡胶、芒果、澳洲坚果、剑麻等新品种29个,现保存热带南亚热带植物核心种质资源3700余份。
近期,南亚所菠萝试验基地里,南亚所副研究员刘胜辉每天都围着菠萝转,穿梭于选种圃、实验室和育苗温室。
刘胜辉从事菠萝研究20年,自6年前开始专职进行杂交育种工作。此前,从事种质资源管理和产期调节技术研究的经历,为育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她的主要目标是选育每年8月至次年3月上市的优质鲜食菠萝品种和优质红皮菠萝品种,以填补市场空白。
科研攻关伴随着多重挑战——菠萝叶缘密布的尖刺常划伤皮肤,夏季育苗温室温度超40摄氏度,授粉期每日需持续弯腰作业4小时……
育种的第一年,苗圃里水管爆裂,刘胜辉培育出的菠萝小苗被水浸泡,2000株苗只剩下600株。她受到了很大打击,但是转念一想,还有600株,咬咬牙又坚持下去。在筛选果实品质时,刘胜辉更要一个个试吃鉴定,有一天甚至品尝了75个样本,把嘴巴“扎烂”了。
眼下,在占地50亩的试验基地里,每株杂交菠萝都建立了完整档案。刘胜辉的手机相册存储着近两万张育种记录照片,从苗到花再到果,无一不全。每一株经过她手的菠萝,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证件照”,叶片上也有对应编号。
“田间定位需要精准记录,每个编号涵盖着不同的亲本组合以及地理位置。”她解释道,团队目前有400多个优株已经扩繁,进入系比阶段。
“育种很难,但我们都有信念支撑,有种子就有希望。”刘胜辉说。团队现已筛选出糖酸比35以上的秋果优系2个、冬果优系2个、红皮优系3个、叶片完全无刺优系5个。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
木瓜干、高良姜精油、菠萝果酒、荔枝精萃面膜……在加工所展示厅,琳琅满目的展品集中摆放在展柜上,日常常见的农产品来了一次“72变”,摇身变为各种各样的产品。
加工所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热带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围绕天然橡胶加工、食品科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热带农产品标准化、热带农业资源化利用和产地加工等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加工所先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天然橡胶加工技术体系,并在上世纪末使我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该领域荣获6项国家奖。目前,行业中95%以上天然橡胶加工技术源自加工所科研成果,75%以上的相关标准由加工所制定,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表态和制修订机构。
近年来,加工所在特种天然橡胶加工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去年5月,由广垦橡胶集团、加工所联合开发的一批国产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产品交付使用,成为国产航空轮胎专用胶商业采购第一单。
除了天然橡胶加工,热带水果加工同样是加工所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农产品加工有助于解决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产业价值。此前,加工所发布我国首个热带水果加工基础数据库,为加工品系的选择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加工所副所长郑龙介绍,去年,加工所持续完善热带水果品质与营养基础数据库等3大基础数据库,增加热带特色多酚及水产品基础品质数据增补库2个,新入库基础数据1万余条;突破了热带水果制汁加工、特色功效组分提取等关键技术5项,研发新产品35款,熟化加工技术规程5项。
加工所现有6条中试生产线,包括果酒果醋示范线、非还原果汁示范线、干燥集成示范线、植物精油提取示范线、功能性速溶茶示范线和休闲膨化食品加工示范线,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小批量产品生产服务。
近年来,加工所以产业为需求,探索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服务地方。
以高良姜为例,加工所在徐闻建成第一条良姜片标准生产线、第一条良姜温茶生产线,制定第一个良姜加工领域地方标准。围绕高良姜全产业链,加工所推广产地标准化加工、多元化精深加工、机械化采收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使徐闻良姜由2013年的不足2万亩、产值链总产值不足5亿元,发展到现今面积超6万亩、产业链总产值超28亿元,将传统平均干燥时间16.5天缩短至24小时以内,产品品质明显提升。
新农具“上岗”下田
累计开发装备200多种,在国内外联合推广应用超6000台套,这是农机所交出的科研成绩单。
农机所专业从事热带农业装备技术开发研究和试验示范,设有薯类生产装备、甘蔗生产装备、天然橡胶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设施农业装备五大科研部门,承建了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自建所以来,农机所聚焦“国之大者”,强化大宗热作甘蔗、木薯、天然橡胶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热区特色产业,开展剑麻、高良姜等热带经济作物,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促进高值农业绿色发展,开展热带农产品加工、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热带设施农业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发与推广等。
菠萝是中国第三大、世界第四大热带水果,我国菠萝生产总面积约100万亩,其中广东62.5万亩。目前,菠萝种植、管理、收获以人工为主,机械化处于前期阶段,人工成本高。
解决菠萝生产过程机械化,是菠萝产业的必然要求。2018年,农机所启动菠萝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彼时,国内外尚无菠萝生产全程机械化成熟技术与装备可用。
针对巴厘品系菠萝和台农品系菠萝不同栽培特点,结合机械化技术路径,农机所提出了两种宜机化栽培模式——巴厘品系菠萝“四行带状”垄作宜机化栽培模式台农品系菠萝“宽窄双行”垄作宜机化栽培模式,解决了“机器下地难”的问题。
基于宜机化菠萝栽培模式,农机所研究了菠萝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配套的菠萝种、管、收全环节技术装备8种,并与生产企业合作在湛江、徐闻及海南等地建立了4个菠萝机械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700多亩,并形成辐射推广态势。
相对于传统人工生产方式,菠萝机械化生产方式每亩可以减少900元人工支出,实现高效率菠萝种植、田间管理及果实采收,有利于破解广东菠萝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菠萝高质量生产。
去年6月,在农机所菠萝生产机械化试验基地,1台自主研发的4B-135型轮式全液压驱动多功能菠萝管理机徐徐开进菠萝地开展果实采收作业,标志着国内首次实现同一地块应用场景下的菠萝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技术成功验证,为未来菠萝产业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实现热带草畜一体化发展
“3所1站”各有侧重点,湛江站以热带饲料作物、特色畜禽、水生生物、林下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聚焦“两头畜、一株草”(雷州山羊、雷琼黄牛、王草)循环养殖、“两条鱼、一只蟹”(石斑鱼、罗非鱼、青蟹)疫病防控、“一棵树、两味药、一只鸡”(橡胶树、阳春砂、五指毛桃、湛江鸡)林下间作、“两粒粮、一片叶”(花生、玉米、斑兰叶)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研发应用,促进种质创新、品质评价、种养管理、加工储运、综合利用等全链条技术研发、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
近年来,湛江站着重开展热带草畜一体化研究、热带饲料作物资源利用研究、热带水生生物疫病防控研究、橡胶树抗寒体系研究、热带林下经济研究等工作,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问题。
其中,热带草畜一体化研究以雷州山羊、雷琼黄牛等为研究对象。这是湛江市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广东享誉海内外美食“一只羊、两头牛”的主角。
“热区草食动物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品种退化严重、养殖效益不高、舍饲化养殖技术难、疫病难防难控、饲草料加工贮存难、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难等问题。”热带草畜一体化科研团队负责人韩建成介绍。
2018年,该团队以热带牧草和雷州山羊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雷州山羊新品系培育、疫病防控技术、优质牧草高效栽培技术、饲草料加工与营养调控、粪便自动化收集及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了草畜一体化(雷州山羊)一体化循环养殖新模式。
韩建成介绍,在科研过程中,团队突破了几项关键技术——
在雷州山羊新品系培育方面,团队一方面选择纯种的雷州山羊公母羊进行提纯复壮,另一方面引进优质种羊进行杂交选育,培育适应华南地区养殖的快大、高繁的黑山羊新品系。
在优质牧草高效栽培方面,选择适宜热区栽培的多年生优质高产牧草品种,集成包括牧草种植技术、田间水肥管理技术和收割、加工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在农业废弃物秸秆饲料处理方面,作物收获后及时收集秸秆晾干处理,粉碎后添加适当比例微生物及其他原料一起压实打包,经过30-45天发酵制成青贮饲料。
在舍饲化养殖方面,建造兼顾通风、保暖隔热、粪便自动化清除的多种高床羊舍,对羊群进行合理分群饲养。
在粪便无害化处理方面,实现粪便自动化清除及无害处理技术,粪便经干湿分离后进行快速有机肥制作,尿液经沼气发酵后供给羊场生活使用,沼液经处理达到还田标准后增压浇灌牧草。
该技术模式在广东粤西北地区、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推广实施,累计推广建立黑山羊一体化循环养殖示范基地20余个,提供种养技术20余项,推广优质牧草1000多亩,示范区整体养殖效益提高3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院区里,春天来得格外早,育种人员忙着移栽刚培育出的种苗,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开足马力,农机蓄势待发准备下田、橡胶树下斑兰叶迎风摇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院区包括“3所1站”,即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南亚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下称“加工所”)、农业机械研究所(下称“农机所”)、湛江实验站 (下称“湛江站”)4家科研单位,长期以来聚焦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
这4家科研单位,既是国家队,又是湛江队。围绕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天然橡胶科技创新、农产品贮运保鲜、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农业机械化等产业链条,“3所1站”持续开展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支撑我国南亚热带区域“菜篮子、糖罐子和果盘子”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力推动湛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匠心耕耘选育新品种29个
走进南亚所,空气变得清新香甜起来,不同的种植基地里飘出不同的香味。除了常见的菠萝、香蕉、芒果、圣女果等水果,这里还培育着不少市面上见不到的水果,如神秘果、蛋黄果。
南亚所占地面积7600多亩,建有“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2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南亚所所长杜丽清介绍,广东省是我国热区的重要区域,雷州半岛3.26万平方公里是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光热资源条件,冬季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南亚所立足湛江,服务全国,不断丰富热带种质资源多样性,夯实种业发展基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热带种业,雷州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南亚所在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共选育橡胶、芒果、澳洲坚果、剑麻等新品种29个,现保存热带南亚热带植物核心种质资源3700余份。
近期,南亚所菠萝试验基地里,南亚所副研究员刘胜辉每天都围着菠萝转,穿梭于选种圃、实验室和育苗温室。
刘胜辉从事菠萝研究20年,自6年前开始专职进行杂交育种工作。此前,从事种质资源管理和产期调节技术研究的经历,为育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她的主要目标是选育每年8月至次年3月上市的优质鲜食菠萝品种和优质红皮菠萝品种,以填补市场空白。
科研攻关伴随着多重挑战——菠萝叶缘密布的尖刺常划伤皮肤,夏季育苗温室温度超40摄氏度,授粉期每日需持续弯腰作业4小时……
育种的第一年,苗圃里水管爆裂,刘胜辉培育出的菠萝小苗被水浸泡,2000株苗只剩下600株。她受到了很大打击,但是转念一想,还有600株,咬咬牙又坚持下去。在筛选果实品质时,刘胜辉更要一个个试吃鉴定,有一天甚至品尝了75个样本,把嘴巴“扎烂”了。
眼下,在占地50亩的试验基地里,每株杂交菠萝都建立了完整档案。刘胜辉的手机相册存储着近两万张育种记录照片,从苗到花再到果,无一不全。每一株经过她手的菠萝,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证件照”,叶片上也有对应编号。
“田间定位需要精准记录,每个编号涵盖着不同的亲本组合以及地理位置。”她解释道,团队目前有400多个优株已经扩繁,进入系比阶段。
“育种很难,但我们都有信念支撑,有种子就有希望。”刘胜辉说。团队现已筛选出糖酸比35以上的秋果优系2个、冬果优系2个、红皮优系3个、叶片完全无刺优系5个。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
木瓜干、高良姜精油、菠萝果酒、荔枝精萃面膜……在加工所展示厅,琳琅满目的展品集中摆放在展柜上,日常常见的农产品来了一次“72变”,摇身变为各种各样的产品。
加工所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热带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围绕天然橡胶加工、食品科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热带农产品标准化、热带农业资源化利用和产地加工等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加工所先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天然橡胶加工技术体系,并在上世纪末使我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该领域荣获6项国家奖。目前,行业中95%以上天然橡胶加工技术源自加工所科研成果,75%以上的相关标准由加工所制定,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表态和制修订机构。
近年来,加工所在特种天然橡胶加工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去年5月,由广垦橡胶集团、加工所联合开发的一批国产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产品交付使用,成为国产航空轮胎专用胶商业采购第一单。
除了天然橡胶加工,热带水果加工同样是加工所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农产品加工有助于解决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产业价值。此前,加工所发布我国首个热带水果加工基础数据库,为加工品系的选择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加工所副所长郑龙介绍,去年,加工所持续完善热带水果品质与营养基础数据库等3大基础数据库,增加热带特色多酚及水产品基础品质数据增补库2个,新入库基础数据1万余条;突破了热带水果制汁加工、特色功效组分提取等关键技术5项,研发新产品35款,熟化加工技术规程5项。
加工所现有6条中试生产线,包括果酒果醋示范线、非还原果汁示范线、干燥集成示范线、植物精油提取示范线、功能性速溶茶示范线和休闲膨化食品加工示范线,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小批量产品生产服务。
近年来,加工所以产业为需求,探索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服务地方。
以高良姜为例,加工所在徐闻建成第一条良姜片标准生产线、第一条良姜温茶生产线,制定第一个良姜加工领域地方标准。围绕高良姜全产业链,加工所推广产地标准化加工、多元化精深加工、机械化采收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使徐闻良姜由2013年的不足2万亩、产值链总产值不足5亿元,发展到现今面积超6万亩、产业链总产值超28亿元,将传统平均干燥时间16.5天缩短至24小时以内,产品品质明显提升。
新农具“上岗”下田
累计开发装备200多种,在国内外联合推广应用超6000台套,这是农机所交出的科研成绩单。
农机所专业从事热带农业装备技术开发研究和试验示范,设有薯类生产装备、甘蔗生产装备、天然橡胶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设施农业装备五大科研部门,承建了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自建所以来,农机所聚焦“国之大者”,强化大宗热作甘蔗、木薯、天然橡胶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热区特色产业,开展剑麻、高良姜等热带经济作物,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促进高值农业绿色发展,开展热带农产品加工、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热带设施农业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发与推广等。
菠萝是中国第三大、世界第四大热带水果,我国菠萝生产总面积约100万亩,其中广东62.5万亩。目前,菠萝种植、管理、收获以人工为主,机械化处于前期阶段,人工成本高。
解决菠萝生产过程机械化,是菠萝产业的必然要求。2018年,农机所启动菠萝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彼时,国内外尚无菠萝生产全程机械化成熟技术与装备可用。
针对巴厘品系菠萝和台农品系菠萝不同栽培特点,结合机械化技术路径,农机所提出了两种宜机化栽培模式——巴厘品系菠萝“四行带状”垄作宜机化栽培模式台农品系菠萝“宽窄双行”垄作宜机化栽培模式,解决了“机器下地难”的问题。
基于宜机化菠萝栽培模式,农机所研究了菠萝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配套的菠萝种、管、收全环节技术装备8种,并与生产企业合作在湛江、徐闻及海南等地建立了4个菠萝机械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700多亩,并形成辐射推广态势。
相对于传统人工生产方式,菠萝机械化生产方式每亩可以减少900元人工支出,实现高效率菠萝种植、田间管理及果实采收,有利于破解广东菠萝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菠萝高质量生产。
去年6月,在农机所菠萝生产机械化试验基地,1台自主研发的4B-135型轮式全液压驱动多功能菠萝管理机徐徐开进菠萝地开展果实采收作业,标志着国内首次实现同一地块应用场景下的菠萝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技术成功验证,为未来菠萝产业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实现热带草畜一体化发展
“3所1站”各有侧重点,湛江站以热带饲料作物、特色畜禽、水生生物、林下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聚焦“两头畜、一株草”(雷州山羊、雷琼黄牛、王草)循环养殖、“两条鱼、一只蟹”(石斑鱼、罗非鱼、青蟹)疫病防控、“一棵树、两味药、一只鸡”(橡胶树、阳春砂、五指毛桃、湛江鸡)林下间作、“两粒粮、一片叶”(花生、玉米、斑兰叶)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研发应用,促进种质创新、品质评价、种养管理、加工储运、综合利用等全链条技术研发、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
近年来,湛江站着重开展热带草畜一体化研究、热带饲料作物资源利用研究、热带水生生物疫病防控研究、橡胶树抗寒体系研究、热带林下经济研究等工作,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问题。
其中,热带草畜一体化研究以雷州山羊、雷琼黄牛等为研究对象。这是湛江市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广东享誉海内外美食“一只羊、两头牛”的主角。
“热区草食动物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品种退化严重、养殖效益不高、舍饲化养殖技术难、疫病难防难控、饲草料加工贮存难、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难等问题。”热带草畜一体化科研团队负责人韩建成介绍。
2018年,该团队以热带牧草和雷州山羊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雷州山羊新品系培育、疫病防控技术、优质牧草高效栽培技术、饲草料加工与营养调控、粪便自动化收集及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了草畜一体化(雷州山羊)一体化循环养殖新模式。
韩建成介绍,在科研过程中,团队突破了几项关键技术——
在雷州山羊新品系培育方面,团队一方面选择纯种的雷州山羊公母羊进行提纯复壮,另一方面引进优质种羊进行杂交选育,培育适应华南地区养殖的快大、高繁的黑山羊新品系。
在优质牧草高效栽培方面,选择适宜热区栽培的多年生优质高产牧草品种,集成包括牧草种植技术、田间水肥管理技术和收割、加工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在农业废弃物秸秆饲料处理方面,作物收获后及时收集秸秆晾干处理,粉碎后添加适当比例微生物及其他原料一起压实打包,经过30-45天发酵制成青贮饲料。
在舍饲化养殖方面,建造兼顾通风、保暖隔热、粪便自动化清除的多种高床羊舍,对羊群进行合理分群饲养。
在粪便无害化处理方面,实现粪便自动化清除及无害处理技术,粪便经干湿分离后进行快速有机肥制作,尿液经沼气发酵后供给羊场生活使用,沼液经处理达到还田标准后增压浇灌牧草。
该技术模式在广东粤西北地区、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推广实施,累计推广建立黑山羊一体化循环养殖示范基地20余个,提供种养技术20余项,推广优质牧草1000多亩,示范区整体养殖效益提高3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