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所概况
    • 本所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历史沿革
    • 地理位置
  • 服务三农
  • 科研成果
    • 获奖成果
    • 论文著作
    • 专利技术
    • 行业标准
    • 最新动态
  • 人才队伍
    • 高级专家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人才招聘
    • 专家库
  • 植物园
  • 下载中心
    • 项目管理
    • 成果管理
    • 其他下载
  • 联系我们
    • 联系方式
    • 留言意见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南亚 » 详细
南方+:甘蔗林里的守望者
作者:黄炳钰 来源: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日期:2025-02-27


准备育苗盘、消毒温室、配制基质、给种子称重、测发芽率……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苏俊波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甘蔗杂交实生苗培育工作做准备。

苏俊波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糖料)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也是南亚所的农学博士、副研究员,从2009年起从事甘蔗育种工作。来自广西桂林的他,从小在甘蔗地里长大,和甘蔗有着不解之缘,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推动甘蔗产业持续发展。


“全国甘蔗平均亩产约4.8吨,与世界平均单产大致持平,但和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苏俊波认为,一方面这和栽培管理水平、种蔗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为此,他把目光锁定在新品种选育上。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一个甘蔗新品种的选育通常需要8至10年。刚开始进行甘蔗育种时,团队不稳定、经费不充足,但苏俊波坚持了下来。2020年,在一次线上学术会议上,他结识了广西隆安洋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双方一拍即合。

“每一个品种都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在科研单位试验地培育出来的品种,不一定能够适应栽种区域,所以我们达成一致,要到种植主产区里育种。”苏俊波回忆。



随后,南亚所与广西洋浦农业公司组建起甘蔗育种的团队,苏俊波经常在湛江、广西两头跑。苏俊波笑称,每当到了甘蔗地,自己就像一头野猪,在甘蔗林里“拱来拱去”。

每年,苏俊波带领的团队至少要到甘蔗林里进行两次筛选,一次在7至8月,另一次在10月底至11月底。每到这时,他们的作息便跟着太阳走,吃住都在甘蔗地旁的基地里面。5时许天刚亮,便准时抵达地里,一直干到上午8时许,在地头简单喝点粥后,又回到地里,直到中午高温,再返回基地将数据录入电脑。下午4时左右,他和团队又准时出现在甘蔗林里,继续匍匐前行,直到天黑看不见道路。

甘蔗地里温度高、不透风,甘蔗叶容易割伤皮肤;有时台风过后,倒伏的甘蔗让人无法正常行走。每次进林子前,苏俊波和团队总是全副武装,穿上长袖长裤,戴上自制的渔网草帽。

在林子里待了两个小时,出来时大家总是全身湿透,装满水的1.5升的水壶早已空瓶,有时候用于记录的纸也湿透。但好在团队已经摸索出一套方法——每人背一个挎包,装上各种工具;记录时用2B铅笔,湿透后再风干的纸,字迹也依然清晰。

选育过程虽然辛苦,但只要发现拥有优良性状的甘蔗新品系,整个团队便会“满血复活”。“通常只要有人喊‘有好货啦’,大家就会围过来,对该品系‘评头论足’一番,憧憬该品系的应用推广前景,商量接下来该如何改良它的瑕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苏俊波带领的团队培育甘蔗实生苗31.5万株,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育种团队;2024年,团队培育的甘蔗杂交实生苗达到80万株,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成活率达99%;实生苗从播种到移栽大田的时间,从60天缩短至40天。从这些实生苗中,筛选到了数千个性状优良的新品系。

“我们现在仍然在追梦的道路上。”苏俊波总是这样说,“就好比种下一棵树,目前果树已经开花,但距果实成熟还有一段距离,仍需要耐心等待。不过,我们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新闻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2/27/c11030565.html?colID=42326&firstColID=75&appversion=121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42326&date=&layer=2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秀路一号(湖光岩北)
  • 电话:0759-2859194 
  • 邮编:524091
 
  • 首页
  • 本所概况
    • 本所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历史沿革
    • 地理位置
  • 服务三农
  • 科研成果
    • 获奖成果
    • 论文著作
    • 专利技术
    • 行业标准
    • 最新动态
  • 人才队伍
    • 高级专家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人才招聘
    • 专家库
  • 植物园
  • 下载中心
    • 项目管理
    • 成果管理
    • 其他下载
  • 联系我们
    • 联系方式
    • 留言意见
  • 新闻中心
      首页 > 媒体南亚 > 南方+:甘蔗林里的守望者
    南方+:甘蔗林里的守望者
    作者:黄炳钰 来源: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发表时间:2025-02-27 点击: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


    准备育苗盘、消毒温室、配制基质、给种子称重、测发芽率……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苏俊波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甘蔗杂交实生苗培育工作做准备。

    苏俊波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糖料)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也是南亚所的农学博士、副研究员,从2009年起从事甘蔗育种工作。来自广西桂林的他,从小在甘蔗地里长大,和甘蔗有着不解之缘,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推动甘蔗产业持续发展。


    “全国甘蔗平均亩产约4.8吨,与世界平均单产大致持平,但和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苏俊波认为,一方面这和栽培管理水平、种蔗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为此,他把目光锁定在新品种选育上。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一个甘蔗新品种的选育通常需要8至10年。刚开始进行甘蔗育种时,团队不稳定、经费不充足,但苏俊波坚持了下来。2020年,在一次线上学术会议上,他结识了广西隆安洋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双方一拍即合。

    “每一个品种都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在科研单位试验地培育出来的品种,不一定能够适应栽种区域,所以我们达成一致,要到种植主产区里育种。”苏俊波回忆。



    随后,南亚所与广西洋浦农业公司组建起甘蔗育种的团队,苏俊波经常在湛江、广西两头跑。苏俊波笑称,每当到了甘蔗地,自己就像一头野猪,在甘蔗林里“拱来拱去”。

    每年,苏俊波带领的团队至少要到甘蔗林里进行两次筛选,一次在7至8月,另一次在10月底至11月底。每到这时,他们的作息便跟着太阳走,吃住都在甘蔗地旁的基地里面。5时许天刚亮,便准时抵达地里,一直干到上午8时许,在地头简单喝点粥后,又回到地里,直到中午高温,再返回基地将数据录入电脑。下午4时左右,他和团队又准时出现在甘蔗林里,继续匍匐前行,直到天黑看不见道路。

    甘蔗地里温度高、不透风,甘蔗叶容易割伤皮肤;有时台风过后,倒伏的甘蔗让人无法正常行走。每次进林子前,苏俊波和团队总是全副武装,穿上长袖长裤,戴上自制的渔网草帽。

    在林子里待了两个小时,出来时大家总是全身湿透,装满水的1.5升的水壶早已空瓶,有时候用于记录的纸也湿透。但好在团队已经摸索出一套方法——每人背一个挎包,装上各种工具;记录时用2B铅笔,湿透后再风干的纸,字迹也依然清晰。

    选育过程虽然辛苦,但只要发现拥有优良性状的甘蔗新品系,整个团队便会“满血复活”。“通常只要有人喊‘有好货啦’,大家就会围过来,对该品系‘评头论足’一番,憧憬该品系的应用推广前景,商量接下来该如何改良它的瑕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苏俊波带领的团队培育甘蔗实生苗31.5万株,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育种团队;2024年,团队培育的甘蔗杂交实生苗达到80万株,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成活率达99%;实生苗从播种到移栽大田的时间,从60天缩短至40天。从这些实生苗中,筛选到了数千个性状优良的新品系。

    “我们现在仍然在追梦的道路上。”苏俊波总是这样说,“就好比种下一棵树,目前果树已经开花,但距果实成熟还有一段距离,仍需要耐心等待。不过,我们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新闻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2/27/c11030565.html?colID=42326&firstColID=75&appversion=121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42326&date=&layer=2



    All Right Reserved©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秀路一号(湖光岩北)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邮编:524091 电话:0759-2859194 
    粤ICP备14011108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5号
    OA系统    邮箱登陆    数据库     物资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