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热科院南亚所芒果研究中心在芒果果肉海绵组织形成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该团队在前期研究发现 ‘Keitt’果实海绵组织的形成与果实氮(N)素过量有关基础上,以正常和发病果实为材料,通过蛋白和代谢联合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发病果实中N素过量积累的机制。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包括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华坪县)是我国唯一的、高海拔、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栽培面积约150万亩。然而,这一产区的主栽品种‘Keitt’,占芒果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果肉溃败(俗称“烂心果、海绵果”)现象日益严重。我们调查发现,该产区76%的果园具有“海绵果”现象,果园平均发病率为13%,“海绵果”已成为当前我国晚熟芒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大主要病害,但目前对“海绵果”的发病机制却并不清楚。
Keitt果实海绵果形成机制推测
研究发现,在‘Keitt’果实发育后期,季节性集中降雨诱导了果实中γ-氨基丁酸和多胺(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的合成,而高含量的γ-氨基丁酸和多胺促进了果实N的吸收及同化,导致果实中N素过量积累,最终诱发了海绵组织形成。此外研究发现,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海绵组织棕褐色物质形成的关键酶。研究结果为矫正晚熟芒果果实生理性病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成果以“Elucidating the underly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ongy tissue in ‘Keitt’mango via metabolomics and proteomics analysis”为题发表于学术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中国热科院南亚所马小卫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武红霞研究员和王松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刘斌副研究员参与了该工作。项目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2300803)和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CARS-31)等项目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4.113042
近日,中国热科院南亚所芒果研究中心在芒果果肉海绵组织形成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该团队在前期研究发现 ‘Keitt’果实海绵组织的形成与果实氮(N)素过量有关基础上,以正常和发病果实为材料,通过蛋白和代谢联合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发病果实中N素过量积累的机制。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包括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华坪县)是我国唯一的、高海拔、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栽培面积约150万亩。然而,这一产区的主栽品种‘Keitt’,占芒果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果肉溃败(俗称“烂心果、海绵果”)现象日益严重。我们调查发现,该产区76%的果园具有“海绵果”现象,果园平均发病率为13%,“海绵果”已成为当前我国晚熟芒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大主要病害,但目前对“海绵果”的发病机制却并不清楚。
Keitt果实海绵果形成机制推测
研究发现,在‘Keitt’果实发育后期,季节性集中降雨诱导了果实中γ-氨基丁酸和多胺(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的合成,而高含量的γ-氨基丁酸和多胺促进了果实N的吸收及同化,导致果实中N素过量积累,最终诱发了海绵组织形成。此外研究发现,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海绵组织棕褐色物质形成的关键酶。研究结果为矫正晚熟芒果果实生理性病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成果以“Elucidating the underly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ongy tissue in ‘Keitt’mango via metabolomics and proteomics analysis”为题发表于学术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中国热科院南亚所马小卫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武红霞研究员和王松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刘斌副研究员参与了该工作。项目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2300803)和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CARS-31)等项目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4.113042